跳到主要內容

作者:勒.克萊喬 (Le Clézio, Jean-Marie Gustave, 1940- )
書名:《金魚


評介:吳錫德老師

勒克萊喬1940年出生於法國尼斯,其父親是醫生,其母親與父親是嫡親兄妹(同祖父)。18世紀,其家族從法國布列塔尼遷到當時法屬殖民地模里西斯,之後被英國吞併而獲得了英國國籍。因此,勒克萊齊奧自己也認為是受法國文化和模里西斯文化這兩種文化的影響,持有法國和模里西斯雙國籍,著名法語作家,是20世紀後半期法國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 

隨著其第一篇小說《訴訟筆錄》(1963)的出版而一舉成名,直到1970前後,其作品仍帶有「新小說」的痕迹,基本以探索人性瘋狂為主題,之後,受其家族起源,自己遊歷及對美洲印第安文化的喜愛,作品開始以寓言,幻想為主題(《沙漠》《尋金者》),題材涉及兒時回憶,自傳及家族歷史等(《非洲人》)。最近以來,他寫作出版了五十多部著作,包括小說,隨筆等。

2008年10月,獲頒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獎基金會的頌辭:
「一位代表新起點、擅長詩意冒險和感官喜悅的作家,在主流文明之外和之內探索人性的開拓者。」

勒克萊喬可說是法國的「域外作家」。他7歲時和母親一同前往奈及利亞與父親團聚,就是在前往奈及利亞的這長達一個月的旅程中開始了自己的文學生涯。寫了兩本書《漫長的旅行》、《黑色的奧拉迪》。他和家人1950年重返尼斯,在完成中學教育後,他1958-1959年在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學英語,1963年在尼斯獲得了文學院的文學學士學位,1964年在艾克斯普羅旺斯大學攻讀碩士學位,1985年在佩皮尼昂大學撰寫了有關墨西哥早期歷史的博士論文。後來,他曾在曼谷、墨西哥城、波士頓等地的教授法文。受在不同國家工作和生活的影響,克萊齊奧的作品融入了歐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的不同元素。

   《金魚》主要內容:一個叫萊拉的非洲少女所遭遇的辛酸與不幸的故事。萊拉六歲時被拐賣到摩洛哥,由於她不堪忍受女主人左婭對她的虐待而出逃,從此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她就像一條可愛的小金魚一樣渴望自由,對未來充滿了美好的憧憬,然而無論是在摩洛哥,還是在法國,或是在美國,到處都是向她張開的美麗的網,使她飽嘗了人間無數的辛酸,同時也使她看到了一些人的虛偽、好色與無恥。

勒克萊喬相當具有國際關及全球視野,故事的鋪陳也如此發展,從而打破了傳統小說的地域侷限。同時凸顯了不同經濟發展程度的社會的核心議題,那就人的尊嚴及對善的追求。書中所表達的人道主義關懷更是處處可見,而引人共鳴。此外,由於勒克萊喬的故事題材皆從小故事出發,貼近日常生活,也反映了社會底層眾生的生活百態及價值觀讀來不僅熟稔,且親切無比。

Last Updated:2022/06/29

資訊提供單位: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