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文/趙羽涵

本次活動是4月11日在圖書館二樓閱活區舉辦。以柯麗芬老師以及陳佩筠老師針對世界聞名的作家---法蘭茲‧卡夫卡的《審判》為主題進行對談。



關於《審判》的作品內容,柯老師以「規訓權力」的觀點來分享,而陳老師則是以卡夫卡自身的過去、情感歷史的角度來欣賞。透過柯老師的說明,從《審判》的故事當中,可以看見「口頭」建構的規訓權力,制度禁錮於法律,不諳人情世故。並且提出,不同於傳統社會的實質監視,存在於現代社會的未知監視者,會讓個體將規訓體制內化,進而開始反省、審視自我。就如同宗教當中的神性,或是無形的道德力量。

柯老師也分享了一張圖片,名為「虛張聲勢的法官 變形的正義女神」。當低階的法官坐在金光閃閃的椅子上,原本手持寶劍與代表公正天秤砝碼的正義女神的腳上生出了勝利女神才有的翅膀時,讓我們反思,當在上位者為了勝利去懲罰自己想懲罰的人,這種自以為的正義,還能稱作正義嗎?

除了柯老師引人深省的演說,陳老師以輕鬆的方式分享卡夫卡個人的過去和《審判》之間的關聯性。在最新2013年出版的《審判》中譯本的最後,有一篇淡江大學的德文系主任鍾英彥的導讀:「愛情中的孤獨與審判 ─卡夫卡創作《審判》的情感背景─」。內容是從卡夫卡與菲利絲的情感糾葛,來解讀《審判》裏頭被判決的主角心境就猶如被菲莉絲告知解除婚約一般被判刑。

從老師們的解說,我們發現《審判》這一部作品可以從心理、社會、情感等許多角度來閱讀。閱讀卡夫卡的作品時,總會將讀者帶入詭譎的迷宮中,這可能和卡夫卡的成長背景以及私密性的寫作有關。因此,當原本應該被銷毀的眾多卡夫卡作品被朋友公諸於世後,讀者們也許就像在閱讀卡夫卡的個人隱私般,帶有微微的罪惡感和負面黑暗。不過,卡夫卡的作品的確帶給廣大的讀者不可言喻的心理共鳴,這一點是不置可否的。 

Last Updated:2022/09/23

資訊提供單位:數位資訊組


置頂